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0篇
  免费   1638篇
  国内免费   801篇
电工技术   1056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1522篇
化学工业   776篇
金属工艺   220篇
机械仪表   606篇
建筑科学   1558篇
矿业工程   727篇
能源动力   609篇
轻工业   228篇
水利工程   5808篇
石油天然气   633篇
武器工业   53篇
无线电   6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571篇
冶金工业   245篇
原子能技术   45篇
自动化技术   76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347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504篇
  2016年   608篇
  2015年   662篇
  2014年   998篇
  2013年   807篇
  2012年   1077篇
  2011年   1085篇
  2010年   709篇
  2009年   741篇
  2008年   677篇
  2007年   857篇
  2006年   786篇
  2005年   708篇
  2004年   589篇
  2003年   557篇
  2002年   541篇
  2001年   469篇
  2000年   362篇
  1999年   301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区河道凌汛灾害河势“弯道效应”的量化评估十分重要。基于分形理论提出河道横断面-纵剖面-平面多维度河势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及其物理机制,并探讨黄河内蒙古段不同维度河势演变分形特征及其与凌汛灾害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段不同维度河势均具有多尺度自相似分形特征,且具有多年记忆周期的长程相关性;冰坝(严重性冰塞)发生频次与河道主槽弯曲分形维数呈正相关指数型函数关系,与河相系数、深泓点高程和河段平均底坡分形维数负相关,与水深-面积分形维数正相关,总体表明冰坝灾害更易发生于主槽偏移摆动大、蜿蜒曲折、河湾发育程度高的宽浅型弯曲河道,研究成果可为凌汛期冰塞冰坝灾害易发河段诊断及预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G-CNTs)/水泥净浆的压敏性能,采用四电极法研究了荷载作用下GCNTs/水泥净浆的电阻率变化,并分析不同G-CNTs掺量、加载幅度、加载速度以及恒定荷载对电阻率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G-CNTs掺量的增加,电阻率呈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G-CNTs掺量由0.2wt%增加至1.6wt%时,电阻率下降51.8%;电阻率与温度呈负相关;G-CNTs掺量高于0.8wt%时可以显著提高水泥净浆的压敏性能,且电阻率变化率与应力应变有明显的对应关系,1.2wt%G-CNTs掺量下试件的应力灵敏系数和应变灵敏系数分别为2.3%/MPa和291;G-CNTs/水泥净浆电阻率变化率幅值随着加载幅度增大而相应增加,其电阻率变化率曲线在不同加载速度以及恒定荷载作用下均与应力-应变曲线一一对应,具有良好的压敏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 Linnaeus为例,经标本选取,观察虫体整体形态,绘制整体结构草图,电子显微镜观察局部、得到局部数字图像,分别建立虫体每一部分的高精度细节。把模型每部分拼装在一起组成整体模型,构建出了云杉八齿小蠹三维虚拟昆虫数字化模型。  相似文献   
4.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中线工程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通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水区的人口、生产规模、节水水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根据新的情况对受水区的用水需求重新预测。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和城镇用水变化的新形势,依据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成果,提出了中线二期工程受水区需调水量,并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提出的二期需调水量进行对比,以供各方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西中部引黄工程24标西干29+089.4~29+278隧洞段地处煤层带,富含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且围岩节理发育、变形严重。针对初期支护完成地段、掌子面及裸露洞段和IV类围岩地段提出瓦斯封堵专项施工方案。通过密切监测做好通风,并采用高分子材料马丽散对其注浆,可有效解决隧洞瓦斯封堵难题,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研究300M超高强钢在中性盐雾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腐蚀机制,采用失重法,宏观、微观腐蚀形貌分析,三维表面轮廓分析及电化学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表征腐蚀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0M超高强钢在中性盐雾环境中的腐蚀产物为FeOOH、Fe2O3、Fe(OH)3和Fe3O4;腐蚀速率随着腐蚀时间逐渐降低,腐蚀后期(72h)腐蚀速率降低50%;腐蚀初期以点蚀为主,点蚀坑通过横向扩展,逐渐发展为后期的均匀腐蚀,腐蚀表面形貌呈沟壑状;外腐蚀层对基体的保护能力很弱,Cr元素在锈层靠近基体的一侧偏聚使内腐蚀层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相似文献   
7.
张新建 《中州煤炭》2020,(2):14-19,24
针对煤矿“双重预防体系”如何落地生根问题,结合陈四楼煤矿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的实用方法和“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经验,深入研究了“双重预防体系”的相关标准、风险隐患事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产生和发展机理、安全风险的有关辨识评估方法、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治理方法,分析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与“双重预防体系”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别,总结出了“123456双重预防体系”这个囊括了事前安全风险辨识、事中隐患排查治理、事后安全现状评估的创新成果,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对夯实煤矿安全管理根基、促进矿井平稳有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煤炭行业“双重预防体系”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准东煤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整装煤田,但准东煤在锅炉燃烧过程中易发生结焦问题,一般掺烧高岭土缓解结焦。某燃用准东煤350 MW机组,锅炉燃煤掺烧高岭土后烟气携带灰尘颗粒及灰尘量增大,出现SCR脱硝系统烟道积灰严重和喷氨量明显偏大问题,同时在空气预热器形成硫酸氢氨堵塞,使机组不能长周期稳定运行。通过与国内同类型多台机组锅炉对比后发现,脱硝系统均存在易产生积灰的脱硝转向室、催化剂上方及空气预热器入口斜坡积灰状况等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改造前、后的模型计算分析,进行了导流板布置的优化设计、CFD流场分布、优化SCR系统导流板设计、声波与蒸汽吹灰器结合吹灰和氨注射栅格优化升级等工作,应用德图480风速仪实测风速试验,发现脱硝烟道原导流板设计不合理及施工安装偏差;原导流板水平段跨距大,支撑不足,造成导流板压塌变形,影响烟气流场分布;锅炉所烧煤质为高钠煤,为防止锅炉结焦掺烧高岭土后,增加了烟气飞灰颗粒及灰尘量,飞灰具有很大黏性,易沉积在烟道导流板及烟道壁面上。因此,提出对脱硝内部各处导流板进行优化改造,对脱硝系统烟道易产生积灰的部位增加声波吹灰器,对喷氨格栅喷嘴数量及氨空混合器升级,同时开展锅炉SCR脱硝喷氨热态优化调整试验工作。通过开展相关工作,SCR烟气系统的烟气流场相对标准偏差优化5%,相同负荷下液氨消耗量降低45%,彻底解决脱硝系统积灰和空气预热器堵塞问题,实现机组满负荷达标稳定运行。锅炉长期运行半年后停炉检查,发现前期脱硝系统烟道高达1 m的积灰部位彻底解决,催化剂表面干净无杂物,解决了脱硝系统积灰问题,同时配合提高空气预热器冷端综合温度的措施,彻底解决锅炉空气预热器堵塞问题。同时,经济效益显著,每年可以分别节约液氨费用70万元,节约风机电耗费用100万元,节约检修清理积灰及检修费用80万元,节约空气预热器冲洗治理费用20万元,综合节约费用270万元/a,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机组长周期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research,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and colorimetric modeling of three‐dimensional woven fabrics was conducted for accurate color predictions. One‐hundred forty single‐ and double‐layered woven samples in a wide range of colors were produc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ir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parameters, three‐dimensional color prediction models, K/S‐, R‐, and L*a*b*‐based models, we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previous two‐dimensional models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the three most accurate models for single‐layered woven structures. The accuracy of the new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was evaluated by calculating the color differences ΔL*, ΔC*, Δh°, and ΔECMC(2:1)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the predicted colors of the samples, and then the error value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two‐dimensional models. As a result, there has been an overall improvement in color predictions of all models with a decrease in ΔECMC(2:1) from 10.30 to 5.25 units on average after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